【作者】郭焕宇
【关键词】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 民居建筑 价值传承
【摘要】2020年第25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围绕主题“当代视野下的民居传承与聚落保护”展开研讨,反映出我国民居建筑研究在价值传承导向下的新动态。在坚定文化自信、强化价值传承的研究趋势下,研究视野趋于系统化和精细化,信息化技术提供研究新思路,少数民族地区研究成果多样丰富。在不断传承营造智慧和学术传统的研究实践中,民居学术研究呈现出创新发展的研究前景。
第25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于2020年11月7—8日在西南民族大学顺利召开。大会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西南民族大学主办,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承办,会议以“当代视野下的民居传承与聚落保护”为主题,选择收录投稿论文98篇并结集出版论文集[1]。主会场共8人做主题发言,分会场共54人进行分享,逾300人注册参会,2.2万人在线收看了主会场直播。本次年会形成的成果覆盖范围广泛并具有专业代表性,集中展示了近年国内民居研究的最新动态。
1 研究趋势:坚定文化自信,强化价值传承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梳理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民居建筑学的学科属性逐渐明晰[2]7。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内涵及特征的传播展示、阐释解读仍较为有限。而“民居”范畴的学术界定,有助于学界在概念和特征的层面上形成共识,在日渐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中,相对准确、恰当地发声表达。多个主题报告反映出研究学者就此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的文化自觉,从不同角度回顾了20世纪初至今的国内传统民居建筑研究,并进一步阐释“民居建筑”学术范畴的当代内涵及研究意义。李先逵在主题报告《留住乡愁:民居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基本理念与核心价值》中指出,“民居”作为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名词,轮廓已由模糊到清晰,内容不断充实和丰富。赵万民在主题报告《山地人居环境科学集思》中认为,“民居建筑学的研究与实践,是‘地区建筑建筑学’最为丰富而鲜活的内容”。从建筑史特别是住宅史的梳理,到广义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建构,及至民居建筑学科范畴的提出,民居作为广义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研究领域之一,也在从狭义建筑走向“城乡聚落建筑与人居环境为核心”[2]8的研究方向上,形成了民居—聚落—人居的内涵拓展深化路径,而当代民居建筑学的研究领域、范畴、视角更加深广,令丰富多彩的中国地区建筑研究走向系统化。
本次学术年会的论文及汇报,所涉研究内容覆盖了不同地域、对象、主题,包括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水陆线路沿线聚落、生产聚落、军事聚落、寺庙堡寨等各种对象类型,涉及生态智慧、保护更新、营造技艺、聚落防灾等多样化的研究问题,对深入具体地挖掘民居及聚落的传承价值更具针对性和启发性。过往研究中建筑地域特征的静态描述,正切实转向基于文化地域属性的价值挖掘。从基本的概念范畴延伸开来,民居研究的价值传承与创新发展正在不断为坚定中国民居建筑文化自信奠定学术根基。
2 研究视野:学科交叉下的系统化和精细化
民居建筑研究内涵及外延日渐丰富。从参会学术成果看,研究者大多将民居研究置于聚落背景中,突破了以往静态观察建筑的时空局限,不仅显示出中国传统建筑以建筑组群建构空间的特征,也表明现有研究的视野已在前人基础上,对民居建筑及聚落遗产问题整体性、系统性、复杂性有了进一步认识。杨大禹在主题报告《对云南传统聚落保护研究的再思考》中指出,“传统聚落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基本特征,决定了传统聚落的研究也必定是综合性研究”。黄天其等学者的汇报也反映出多数研究者在主动借鉴其他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语言学、美学的理论及方法,令研究传统民居的在地性、可持续性特征更为全面。
一方面,研究对象及内容从建筑单体到聚落,从单个聚落到区域性廊道、文化线路的宏观空间格局,在空间层次的层面进行了突破、补充和跃升,通过经济、社会、人文动因要素的解读铺陈开来,以机制分析、规律研究和特征归纳为重要成果,反映出民居案例研究从个案典型到区域集群的系统化整合态势。另一方面,研究队伍壮大,现场勘察途径增加,技术手段提升,更多案例调研成果出现,聚落格局、建筑形制、技艺及装饰等基础研究内容趋于精细化,各地民居建筑典型类型及其衍化分支的谱系因此而愈加丰富、清晰。
民居文化内涵的深挖,在于更全面呈现其价值意义。“系统化”和“精细化”是民居建筑学科经过不断积累,正在走向更加深广研究领域的特性表征。
3 研究技术:信息化技术提供研究新思路
传统民居及聚落的基础调研,始于建筑现场的勘察测绘。民居研究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最早也是发端于勘测工作。近年空间信息技术、数据技术迅速发展,改善调研手段、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研究契机。结合参会论文及近年科研成果来看,有关民居建筑及聚落空间营造信息的调研,已覆盖采集与存储、分析与归纳、发布与展示三个不同的阶段,涉及图形图像、地理信息、空间模型、数据处理等多样化的技术工作。如张玉坤主题报告《明长城整体性理论研究与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不仅在技术层面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调研方式,还展示了研究分析、成果共享及普及应用的具体途径。诚然,忽视研究问题本质,而以“先进”技术先入为主的思维倾向也值得反思,陆琦、李浈、冯江等与会学者的讨论提醒我们,明确问题导向,恰当运用技术方法和理论,才能发挥信息技术在民居研究领域的应有作用。
长期以来,各地的高校、设计单位等机构已积累了大量民居及聚落的调研数据和研究素材。对此开展归纳总结、系统梳理,成为当下民居研究工作者面临的阶段性使命。潘莹、张慧等学者提出可基于互联网的共享思维,开发和建立不同区域层级的传统民居建筑综合性信息化数据库或平台。目前来看,虽任务艰巨,但也恰逢其时。
4 研究地域:少数民族地区研究成果凸显文化多样性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聚落及民居的文化地域性格鲜明,是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聚落及民居文化存续发展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如自然及社会环境变迁、民族文化传承主体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社会权力关系转换、社会关系网络扩大、旅游经济冲击、文化展示和传承传播方式演化……)往往在少数民族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地域范围大、地理气候条件艰苦、专业研究人员少、语言交流和交通困难,过去人们对少数民族地区建筑关注虽多,调研工作却较为稀少。
从本次会议成果来看,困难形势正在得到改观——科研机构与建筑设计单位投入民居研究的专业力量日渐充实,人员协同和项目推动已显成效。西部地区的高校及其他科研单位以藏、羌、彝、白、回、撒拉、瑶族等少数民族建筑为主题的研究在本次研讨会密集出现,会议论文集中共计收录30篇相关论文,不仅数量可观,还出现了过去罕有建筑学者涉足的地区研究案例。少数民族建筑研究对民族学、社会学研究形成了有益补充,显示出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5 研究实践:传承营造智慧和学术传统
传统民居所蕴含的东方营造智慧,为当代城乡建设发展提供实践依据,推动着传统民居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7年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村落建设快速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对传统“营造智慧”的继承思考成为热点,曾经服务于城市建设的建筑师进入传统村落,并因此而产生了众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和实践。罗德胤主题报告《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松阳文化高地战略》“探索文化引领的乡村复兴之路”,解读松阳实践案例将现代的设计手法运用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中,实现了空间意义和价值的更新拓展。肖大威、翟辉等学者的报告表明,保护研究不能停留于书本字面的理论描述,需要深入调研和实践,期待在更多的乡建项目中实现调研、设计、营造的充分结合与良性互动。
从参会报告和会议论文的数量及质量来看,以高校教师及硕博士研究生为主体的科研力量展示出充分的动力和潜能。我国各地高校相关专业形成的研究传统有序传承,并获得新的进展。一些高校在长期的学术积累中,从民居聚落的基础性研究做起,拓展研究空间,成功申报一系列国家基金课题,形成论文及专利等成果,在一些专题性的研究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和突破,如长城及其沿线军事聚落研究、基于人文地理学开展的南方区系民居聚落研究、传统民居营建技术谱系研究、中外建筑文化遗产谱系研究等。相关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水平已走在国内乃至国际前沿。
年会常设的“民居大师面对面”环节,“现代建筑如何表达或传承传统建筑的选址智慧”“城镇化过程中乡村的空心化现象及其废墟空间如何合理再利用”等提问,折射出当代年轻学人贴合国家发展实际的现实思考。
从传统人居环境中的民居与聚落,到保护与更新,再到当下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民居建设发展路径,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学者不断探寻民居建筑研究的内容与意义,其学术传承令传统营造技艺及思想的传承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6 研究展望:学术研究创新发展
中国传统民居研究的发展机遇与时代挑战并存,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背景下,建设实践亟需科学的理论指导。近5年来召开的民居建筑学术年会,始终关注传统民居价值传承与保护实践、创新发展的关系这一时代性主题[3]。
本次年会是2019年成立的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与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首次共同组织举办年会①。分属两个学会的委员会虽有差异化发展目标,但亦形成共识,具有整体性推进的共同工作:一是共同建设民居建筑学科,推动民居建筑研究体系性发展;二是进一步推进学会的组织建设与学术活动的深广拓展;三是努力发挥好委员会专家团队,特别是“民居大师”的智库引领作用。
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作为一个长期坚持的学术活动、定期集中呈现国内民居研究的阶段成果、荟萃民居文化的论坛,在民居研究“领域成果丰富化、领域特征明晰化、领域结构学科化、领域方法细致化”[4]的当代,有望更好地发挥其交流平台作用,推动民居研究向前发展。
注释
①两委员会分别由陆琦、唐孝祥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多人;谭刚毅、靳亦冰担任秘书长,副秘书长多人。
参考文献
[1] 赵兵,麦贤敏,孟莹,等.当代视野下的民居传承与聚落保护——第二十五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2] 陆琦,刘国维.民居建筑学刍议[J].南方建筑,2020(1):7-10.
[3] 余翰武,唐孝祥.记住“乡愁”,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第21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暨民居建筑国际研讨会纪实[J].新建筑,2017(1):156-157.
[4] 赵紫伶,陆琦.学科教育背景下的民居研究发展历程[J].南方建筑,2019(6):102-107.